2019年5月至7月,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项目》在望亭镇举办。作为“艺术活化乡村建设”的一项有益探索,此次培训面向全国招生30名,集合了国家艺术基金委、地方政府、高等院校三方的力量,以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望亭镇为样本,立足艺术、统筹设计,汇聚多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跨界协同对参与传统村镇建设的设计人才进行“创意能力开发、实施能力强化、统筹能力锤炼、管理能力提升”等多元指导。
我校艺术学院教授陆宇澄作为培训学员,按照国家艺术基金委要求认真完成了60天的学习、实践、采风的三个阶段,并以望亭乡村改造作为创作蓝本,设计了一系列作品并在苏州尹山湖美术馆对外公开展出。整个培训项目采取“双轨教学”的方式,用“理念提升+在地设计”的模式,遵循国家艺术基金高层次、小批量原则,体现灵活性、多样化特点,鼓励艺术经验的直接传授和在实践中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围绕具体创作任务出作品、出人才。通过整整2个月的学习,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地考察,陆宇澄对项目相关的知识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也进一步提升了专业技能,拓宽了艺术视野。
附一:个人学习体会
在授课学习期间,培训项目组共邀请了59位教师,内容涉及规划、建筑,景观,室内,文创等在乡村相关方面的理论与运用。项目组教学过程严格规范,纪律严明。
乡村改造不单单只是建筑的事情,需要多学科多环节共同努力,其中几位老师的课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梁雯老师的课,学术性较强,知识点很多;张朋川教授讲授的苏州园林和文人造园思想,由史及物,引人入胜;陈民利老师的《乡村振兴——系统实践探索与思考》讲座,以三瓜公社为例提出了“农村电商”,“乡村建设”,“农旅融合”的发展方式,通过课程让我意识到乡村发展需要现代化的手段和数字化的建设;范圣玺教授为学员作题为《行为设计与设计行为》的专业讲座,设计学和心理学是殊途同归的,设计者要做的是通过分析人的心理行为,让设计产品能够规范行为,诱发行为,引导行为和体验行为,让我更加意识到生活细节的重要性;范文兵教授的《内与外——他者与主流》专题讲座,从主流和他者的角度讲述建筑的发展历程,内容角度很独特,同时也带给我很多思考,未来的建筑发展应该走向什么方向;最后,郭晓阳教授《民宿的发展与现状》专题讲座,对国外民宿发展中的政府管理办法,经营模式,地区民宿环境进行了分析总结,同时对国内民宿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通过大量案例进行总结,让我对民宿改造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实践设计方面,首先对项目所在地进行背景研究,对基地进行调研和测绘。以“微介入”的概念,尊重村落的差异性,以改造为主,在保留村落特有文化的同时,发掘村落的内涵和故事,激活整体村落,使乡村焕发活力。结合我们组的专业背景,我们进行对民宿区块的基地改造,在设计规划中我们尽量保证基地的乡土性,尽量在保持原有自然和人文资源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设计,让苏州的乡村要有苏州特色,不能把它改造成一个北方的乡村或是与江南水乡风格格格不入的乡村。提出“湖稻里”的主题,引入太湖水,结合原有稻田景观进行打造,架桥筑景,民宿社区一体化,打造立体的邻里公共空间,构建廊道,使得邻里可达可游。打造公共空间主要采用整理水系,将水系贯通每户居民,用二层廊道串联人与人的关系。主要做法是景观从水系入手引入人工水道,复活池塘。在基本水稻农田上方加入景观廊架。建筑在原有的老建筑上进行修改,在不改变建筑结构的原则上,结合苏州本地元素进行改造。在对建筑群进行整合的同时,带入廊道平台,使二层住宿空间相连。景观廊架与建筑廊道相连。在整个过程中,组员从一开始的分歧到默契的慢慢产生,大家享受整个讨论和设计的过程。
附二:个人实践体会
我们在采风阶段选取了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名村、名镇,分为南线、北线长途跋涉近3千余公里,参观了郝堂村、樱桃沟、东梓关等数十个村镇、每到一处都有政府领导、人大代表等安排讲解、交流。
北线经历了15个小时的车程,从苏州到湖北房县,也拉开了我们考察的序幕,在北线中,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郝堂村和三瓜公社。郝堂村是河南省信阳市的一个普通小山村,2011年4月,以“郝堂 · 茶人家”为主题的可持续发展实验项目开始实施。项目建设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生态环境、尊重理论规律、尊重民主制度”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专家协作、公益参与”的作用。以村民自主自发的行为引导,妥善处理农村经济与社会、人居与自然的关系。大量村民返乡,候鸟回巢,年轻人重新回到村里,激活整个村子的动力。安徽三瓜公社位于安徽巢湖半汤镇,是安徽淮商集团和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联手打造的。“南瓜电商村、冬瓜民俗文化村、西瓜美食村”作为三个特色村庄,引入电商和互联网经营模式,未来将带动周边共十二个村庄的建设打造互联网特色应用小镇。更多的新农人入乡创业,跟郝堂村一样产生自身的循环动力。南线印象深刻的是环溪村深澳村刘家塘村等地,既保留了浙北山村的原有风貌,又进行了适合村民居住和发展的改造,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真正实现了“美丽乡村”,“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新农村理念。
在整个采风的阶段,我们经历了酷暑、暴雨多种天气,但是大家都互相彼此关心和帮助,也让我再一次体会到了这个团体的温暖。
任静报道
审稿:吴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