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以“守正创新、明德治艺”为院训,将思政教育的“育德”与艺术教育的“育美”这两种重要教育形式相融合,通过艺术教育的“车”载上思政教育的“货”,不断将思政工作融入学院“三全育人”中,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牢牢把握思政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一是运用思政工作的针对性,让艺术教育强“底气”。学院强化思政意识形态工作“书记抓、抓书记”的责任意识,以项目化课题研究的形式持续推进。其中,学院党总支的《构建红色艺术为媒介的思政文化育人模式》;视觉传达系党支部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环境艺术系党支部的《参与社会设计,推动思政工作创新发展》;音乐系党支部的《牢记初心使命,“文”“艺”并举推进美育新发展》等,都是有针对性地研究思政工作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在这些项目开展的基础上,学院申报的《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和《书院制模式下高校“青马工程”协同育人研究》2个课题被学校推荐入围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基层党支部的美育工作研究》课题获2020年校级党的建设研究课题立项。
二是运用思政工作的时代性,让艺术教育聚“人气”。学院将“新时代”这个关键词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点与突破口,努力做到“三个必须”,即必须加强互联网思维以应对新时代思政工作的挑战和机遇,必须建设一支熟悉网络、玩转新媒体的新时代思政育人队伍,必须要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推进教育形式由“强制灌输”变成“润物无声”,教育内容由“单调无味”变成“丰富愉悦”。例如:学院与越溪街道区域党建联盟在最美乡村旺山的绿水青山间上演“共话祖国好、点赞新时代”的红歌快闪《我和我的祖国》,登上“学习强国”。学院师生的创新创业项目《非遗助残——剪纸姐妹花的“精准抚贫”之路》聚焦阳光文化助残,构筑残健共融之路,获江苏省“互联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三等奖。学院师生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作品获吴中区宣传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标识征集类一等奖。
三是运用思政工作的可塑性,让艺术教育接“地气”。学院积极做好思政工作与开云体育网页版登陆不上的互动融合,与校地共建保持协同发力、持之以恒,使思想修养、艺术修养均衡提升,实现大学生政治素养与艺术素养的双提高。例如:学院与吴中区人社局合作推进“乡土技能传承保护和人才资源共享”特色项目,开展校地共建技能人才“培育基地”、校地共融技能人才“先锋引领”、校地共推技能人才“传承保护”等系列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融合,推动红色工匠精神进高校、进课堂。学院与与胥口镇、木渎镇联合开展“手绘乡村·青志助力”活动,深入挖掘胥口镇与木渎镇的特色乡土风情,有效发挥青年志愿者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作用。学院与苏州团市委、苏州市禁毒办共同成立青盾艺术团,编创禁毒作品,走进禁毒所,通过乡镇与社区巡演,夯实全民拒毒的思想防线,获2019年度市级禁毒宣传教育优秀项目。
思政工作只有强底气才能聚人气,只有聚人气才能接地气,这样的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双管齐下,才能产生催人向上、鼓舞人心的正能量。










任静报道
审稿:吴隽